1.新冠二版“指南”防控策略是什么?
答:内外同防、医患同防、人物同防、“三防”融合。
2.内外同防指的是什么?
答: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对进入医疗机构人员要检测体温,检查口罩佩戴情况。对住院患者做好健康监测,出现新冠感染疑似症状及时发现处置。
3.对发热门诊患者、门急诊疑似新冠感染患者如何处置?
答:要进行核酸检测,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胸部CT、抗体检测等检验检查。在排除新冠感染前,医疗机构须将患者就地隔离安置于指定区域,不得允许其随意离开。
4..标准预防的概念。
答: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患者安置、安全注射、医用织物洗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落实标准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要规范,建立起行为屏障。
5.额外预防的概念
答: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以阻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途径为目的,而采取的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6. 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及原则是什么?
答: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19),医务人员应当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五个时刻采取手卫生措施。
手卫生措施包括流动水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等,如有可见污物,应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清洗双手;如无可见污物,宜使用对新冠病毒有效的含乙醇等成分的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7.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的要素是什么?
答:(1)严格执行手卫生;(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3)正确实施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4)加强清洁消毒管理;(5)合理安置患者;(6)规范医用织物和医疗废物管理。
8.医务人员穿防护用品流程是什么?
答:手卫生→戴医用防护口罩和帽子→进行口罩密闭性测试→穿脱防护服/隔离衣→ 戴护目镜防护面屏→戴手套(只需佩戴单层)→必要时选穿鞋套→全面检查防护用品,穿戴情况(确保穿戴符合规范要求)→进入污染区。
9.医务人员脱防护用品流程是什么?
答:手卫生→摘除护目镜/防护面屏(双手提拉后侧细带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皮手,避免碰触护目镜,镜面或者面屏平面)→脱除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手套、鞋套(从内向外向下反卷动作轻柔,防护服、手套、鞋套一并脱除)→手卫生→摘脱帽子和医用防护口罩(先摘下颈后方(下方)系带,再摘下耳后(上方)系带;摘除过程中,手避免触碰口罩,避免口罩触碰身体)→手卫生→戴医用外科口罩→进入清洁区。
10.穿脱隔离衣/防护服过程操作注意点。
答:(1)已使用过的隔离衣正面是污染面,衣里及衣领是清洁区。(2)穿隔离衣时两手由前向后整理衣领系颈部系带,再按要求系腰带、背后交叉打一活结。(3)戴手套前必须检查手套的气密性。(4)戴防护口罩时一只手托住口罩,将口罩罩住口鼻、下巴,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部,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5)带上防护口罩,按压口罩边缘金属条,使口罩和自己的脸部紧密贴合,进行密合性检查。(6)穿防护服前需要检查包装、效期、型号,打开防护服后,检查是否破损、潮湿,拉开拉链。
11.带上防护口罩后密合性检查方法是什么?
答:将双手完全盖住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口罩四周漏气,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1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坚持原则、工作要求和落实措施是什么?
答:(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2)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3)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
13.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是什么?
答:勤洗手、科学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文明用餐、遵守1米线、常通风、做好清洁消毒、保持厕所卫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疫苗接种。
14.密切接触者的定义?
答: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15.密接的密接的定义?
答: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调查中要以与密切接触者接触频繁的家属和同事等人群为重点。
16.疫情防控“九个一律”是什么?
答:(1)未经预检分诊的患者一律不得进入乐虎唯一官方网站内部,把好入口关。(2)进入乐虎唯一官方网站的所有人员一律佩戴口罩、测体温、验一码通。(3)所有发热患者一律在发热门诊就诊,并进行筛查。(4)所有发热患者一律进行隔离并行核酸检测。(5)所有住院发热患者、高度疑似患者、手术患者一律进行核酸检测。(6)乐虎唯一官方网站所有人员一律执行标准预防。(7)医务人员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一律不得接诊患者。(8)未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得接诊发热患者。(9)凡没有按要求落实者一律追究责任。
17.疫情防控“十个必须”是什么?
答:(1)来院人员必须做到佩戴口罩、扫码、测体温、流行病学史询问;(2)发热患者必须做到在发热门诊就诊;(3)发热患者各项检查检验必须做到优先;(4)发热患者、新入院患者、陪人必须做到全部进行核酸检测;(5)全院职工必须做到核酸检测,未检测者不得上岗;(6)全院医务人员必须做到不在病房接诊;(7)门急诊出诊医师必须做到追问流行病学史、测体温,及时书写门诊病历及日志;(8)全院职工必须做到标准预防,重点岗位额外防护;(9)全院职工必须做到上报个人及家属疫情相关信息,不得误报瞒报;(10)所有疫情防控责任事件必须做到追责处理
18.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医疗器械及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具体怎样?(具体见下表)
一、诊疗用品与医疗设备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 | |||||
范围 | 消毒对象 | 清洁 | 消毒与灭菌 | 清洁消毒频次 | 备注 |
诊 疗 用 品 | 呼吸机、麻醉机的螺纹管、湿化器 | 1.清洗消毒机按管道清洗流程清洗;2..流动水冲洗、干燥 | 1.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2.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min,清水冲洗干燥备用;3.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或环氧乙烷。 | 一人一用一抛弃或消毒;污染时随时更换 | 1.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2.一次性使用螺纹管不得重复使用;3.湿化器加入无菌水每日更换。 |
氧气湿化器 | 流动水冲洗、干燥 | 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min,流动水冲洗,干燥备用;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 | 1.一人一用一抛弃或消毒; 2.湿化液每天更换;3.使用中湿化瓶每周更换1次,消毒后密闭保存。 | 1.干燥保存; 2.湿化水应为无菌用水。 | |
雾化吸入器及配套耗材(喷雾器、面罩或口含嘴、水槽、螺纹管) | 清水湿式擦拭 | 配套耗材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作用时间30min流动水冲洗,干燥备用 | 一人一用一消毒 | 一次性面罩或口含嘴不得重复使用 | |
简易呼吸器 | 流动水冲洗、干燥 | 1.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2使用流动纯化水漂洗干净后使用无菌巾擦干。 | 一人一用一消毒 | 1.清洗时可拆卸部分充分拆卸;2.浸泡消毒前将面罩内气体抽出,以免不能完全浸没于液面下。 | |
开口器、舌钳 | 流动水冲洗、干燥 | 送消毒供应中心压力蒸汽灭菌 | 一人一用一灭菌 | ||
接触皮肤B超探头 | 柔软纸巾擦拭 | 一次性消毒湿巾 | 一人一用一消毒 | 按厂家说明书要求 | |
阴式B超探头 | 柔软纸巾擦拭 | 一次性消毒湿巾 | 一人一用一消毒 | 按厂家说明书要求 | |
体温表 | 流动水清洗、擦干 | 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min或75%的乙醇擦拭,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 一人一用一消毒 | 1.专人专用,用后清洁干燥保存;2.消毒液现用现配,24小时更换,每日监测消毒液浓度并记录。 | |
吸引器、吸引瓶 | 流动水冲洗、干燥 | 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min,流动水冲净,干燥备用 | 1次/日 | 一用一消毒,不用时干燥保存 | |
血压计袖带、听诊器、叩诊锤 | 袖带清洗、干燥 | 1.血压计、听诊器用75%乙醇或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3.血压计袖带可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min,清洗干燥备用。 | 1.血压计、袖带、听诊器每周清洁消毒1次;2.有污染时消毒剂浸泡消毒处理。 | 1.日常保持清洁;2.多人共用时每次使用前擦拭消毒;3.多重耐药菌、传染病患者专人专用。 | |
止血带 | 流动水冲洗、干燥 | 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min,清洗干燥备用 | 1.一人一用一清洁;2污染时消毒。 | 多重耐药菌、传染病患者专人专用 | |
重复使用器械、器具(治疗碗、剪刀、拆钉器等) | 流动水冲洗干净 | 压力蒸汽灭菌或低温灭菌 | 科室预处理后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 ||
医 疗 设 备 | 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雾化器等设备表面 | 湿式擦拭 | 1.一次性消毒湿巾; 2.75%乙醇。 | 1次/日 | 感染高风险部门*每班次擦拭1次 |
除颤仪 心电图仪 B超诊断仪 | 湿式擦拭 | 一次性消毒湿巾; 2.75%乙醇。 | 直接接触患者部分使用完应立即清洁消毒,其余部分每日擦拭2次 | 按厂家说明书要求 | |
核磁共振仪器、CT设备、DR设备 | 湿式擦拭 | 1.一次性消毒湿巾;2.75%乙醇。 | 2次/日 | 按厂家说明书要求 | |
耳温仪 | 保持清洁 | 耳温仪外表75%乙醇擦拭 | 耳温套专人专用 | ||
输液架 | 清水湿式擦拭 | 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 每日至少1次,有污染时及时消毒 | ||
二、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方法 | |||||
范围 | 消毒对象 | 日常清洁 | 消毒 | 清洁消毒频次 | 备注 |
环 境 物 表 | 床单元(床、床头柜、椅子等) | 日常清水加医用清洁剂清洁 | 1.一次性消毒湿巾; 2.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 1.每日清洁1次; 2.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 感染高风险部门*每班次清洁消毒 |
设备带、呼叫器按钮 | 湿式清洁 | 1.一次性消毒湿巾; 2.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 1.1次/日清洁; 2.终末消毒。 | ||
电脑、电话、键盘 | 湿式清洁 | 1.一次性消毒湿巾;2.屏障保护膜。 | 1次/日 | 感染高风险部门*每班次擦拭一次 | |
病历夹、病历车 | 清水或一次性消毒湿巾清洁 | 1.一次性消毒湿巾; 2.用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 1.保持清洁; 2.污染时随时消毒擦拭。 | ||
共用洁具(水龙头、水池、座便器) | 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 | 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 1.1次/日; 2.污染时随时擦拭消毒。 | ||
公共诊疗区域物体表面(电梯按钮、电梯扶手、门、桌、椅子、门把手、电源开关等) | 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 | 1.一次性消毒湿巾;2.75%乙醇; 3.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 1.≥2次/日; 2.污染时随时消毒擦拭。 | 感染高风险部门*每班次擦拭一次(每日≥3次) | |
床单、被套、枕套 | 可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 首选热洗涤方法; | 1.住院患者、急诊室患者应一人一套一更换;2.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洁、 消毒。 | 感染病患者的病员服、被单等放橘红色污物袋或可溶性污物袋或可做好标识,送洗衣房单独清洗 | |
被芯、枕芯、床褥垫 | 可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消毒,否则按医疗废物处理 | 床单元消毒器消毒30min或参照使用说明 | 有污染随时更换清洗 | 定期更换 | |
地面 | 1.湿式清扫; 2.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 | 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 1.≥2次/日; 2.污染时随时消毒。 | 1.擦拭地面地巾不同病室及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2.清洁剂/消毒剂使用严禁“二次浸泡(指将使用后已污染的清洁用具再次浸泡)。 | |
空气 | 1.开窗通风; 2.自然通风不良时,使用空气消毒机。 | 动态空气消毒器消毒30min或参照使用说明 | 1.自然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次,≥30min/次; 2.空气消毒机:每日≥2次,≥30min/次,或参照机器使用说明。 | 有人情况下不能使用紫外线灯辐照消毒或化学消毒 | |
1.空调净化设备、出、回风口 2.空调通风系统风口 | 湿式清洁 | 1.出、回风口1次/周; 2.空调系统风口1次/月。 | 1.定期清洗过滤网; 2.定期更换过滤器。 | ||
便器 | 流动水冲洗、干燥 | 1.浸泡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min,流动水冲洗,干燥备用;2.便器清洗消毒器处理。 | 1.专人专用;2.非专人专用的便器一用一消毒 。 | ||
复用 清洁 用具 | 布巾 | 流动水清洗 | 1.含有效氯250-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min,清水冲洗,干燥备用; 2.采取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机械干燥、装箱备用。 | 1.一床一巾2.不同患者之间和洁污区域之间应更换;3.擦拭两个不同物体表面或布巾变脏时应更换。 | 1. 清洁剂/消毒剂使用严禁“二次浸泡”; 2.布巾擦拭时按照“S”性走势、八面法,勿重复擦拭已清洁区域。 |
地巾(拖把头) | 流动水清洗 | 1.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min,清水冲洗,干燥备用;2.采取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机械干燥、装箱备用。 | 每个房间1个拖把头 | 清洁剂/消毒剂使用严禁“二次浸泡” |